【技能比赛】喜迎百年华诞,共享获奖荣耀——园林学校学子参加全国技能大赛突破历史喜获佳绩
6月26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蔬菜嫁接比赛在贵州农业职业学院圆满落幕。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由教育部等35个部门联合主办,涵盖102个赛项。其中,中职组“蔬菜嫁接”赛项吸引了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30名选手同台竞技,一比高下。
此次出征,由领队林玉宝老师、指导教师包永霞老师和园林技术3+2专业2019级学生孙笑组成北京市代表队。经过五个比赛日的激烈角逐,我校选手最终喜获大赛三等奖,实现了园林学校在此赛项国赛获奖零的突破,同时也改写了北京市代表队此赛项历史最好成绩。为北京市,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以优异的成绩为建党100周年献礼。
这次备赛参赛过程受到了学校领导和专业科领导的高度重视,从经费和训练条件方面提供了最大程度的支持。由专业科牵头,培训办、后勤、财务等多个科室通力合作,协同配合,为备赛和参赛提供了保障。
选手上台领奖短短三分钟,但这条路,园林学校整整走了三年之久。从参赛第一年开始,指导教师金燕老师和王燕霞老师从零开始,克服场地、材料缺乏等重重困难,边学边练,最终掌握了蔬菜嫁接技术,帮助学生顺利参赛;第二年金燕老师继续勇挑重担,帮助孙笑同学熟练掌握了赛项要求的基本技能,为今年比赛获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年3月,包永霞老师接过接力棒,成为指导教师,成为漫漫长征路上的一员。她深知肩上的重任,有压力,但更有动力,快速进入角色,投入到这场艰难的战役中。她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熟读赛规和了解选手。
今年的赛项发生了巨大变化,只保留一项传统嫁接项目,新加了两项嫁接法,还新增了接后保温保湿管理和嫁接成活率检查环节,操作时间也从40分钟嫁接改为120分钟嫁接,对选手来说是体力、技能和心理素质全方位的考验,对指导老师来说也是巨大的挑战。面对赛项巨变,师生合作、沉着应对,认真总结了往年参赛经验,查找不足、吸取教训,深入分析了新赛规,结合选手技能基础、心理素质、性格特点,从选手的强项和短板入手,针对性地制定了备赛方案。
从3月底开始,参赛师生主动放弃周末、清明、五一、端午节假期,在校进行嫁接实操训练或背理论、考理论,反反复复,坚持了三个月。4月下旬开始集中训练,5月中旬开始进行“仿实”训练,让选手把平时的练习当作比赛。为了高度模仿比赛现场和设施条件,让选手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制作了长宽高与比赛相同规格的嫁接专用操作台,让选手在平时训练中练习桌面布局和摆放,以提高嫁接速度;模拟比赛流程,每天完成120分钟的嫁接操作;制作了遮阴拱棚,帮助学生掌握管理嫁接苗的方法,为保证嫁接成活率提供有力保障。期间,设想比赛现场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情况和不可控因素,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指导老师制作了嫁接成绩记录表、营养液配制记录表和理论成绩记录表,每天填写相应数据,记录选手的成长历程,同时让选手感受到自己每天细微的进步,逐渐增强自信心。
学生的刻苦程度令指导老师感动,在平时的训练中体现出了超出同龄人的吃苦耐劳的品质,在训练场一练就是一天,弯着腰站着嫁接,一做就是两个小时,在去比赛的高铁上,在酒店里处处都是她的备赛场地,每分每秒都处在备战状态里,从不喊苦、从不喊累。
参赛选手孙笑感悟道:本次国赛圆满落幕。通过此次比赛和之前技能强化训练,我获益匪浅,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真正体会到只有真心付出,才会有丰硕的果实;只有经历过才会懂得其中的辛苦,才会理解收获的喜悦。现在回顾训练的过程和比赛的场景,我的感触良多,有庆幸,也有感激,有坚持,也有自豪,更有经验教训。学校的重视使我们拼搏的目标非常明确,同时也激励了我们训练和比赛的斗志。这是我第二次参加国赛,压力也很大。比赛持续时间长,赛场上比的是心理、技术、脑力、体力、应变等综合素质,只有在平时训练中将自己的综合素质提升到足够的高度,才有可能在比赛中发挥出正常水平,取得最佳的成绩。在比赛中看到了自己的潜力的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学习到了别的参赛选手的精神。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也会不断的努力,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情。
技能大赛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它不仅成为职业院校展示自我的重要舞台、成为校企协调育人的重要抓手,更是成为了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